图8-4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又名《夫子庙堂碑》,为唐武德九年(626)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撰并书的正书碑刻。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未几火烬毁,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后又毁。唐刻拓本今罕见,后唐拓本《孔子庙堂碑》流入日本,现藏日本东京三井文库。
《孔子庙堂碑》被誉为“唐楷之冠”。唐太宗对此碑有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孔子庙堂碑》从外表欣赏,柔和雅致,疏朗从容,给人一种文人谦和的绅士风度。笔法圆劲秀润,结体端庄,笔势遒美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笔一画都在缓缓的进行延伸,给人一种静态和净态,总体上达到了刚中带柔,柔中寓刚的高度统一。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明初刘熙载言:“虞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蠗绛艺而内涵筋骨。”[5]在欣赏虞世南作品时,人往往将儒家的思想融入其中。体现作者在书写作品时心境的旷达,因为“思无邪”才表现出《孔子庙堂碑》的温柔敦厚的艺术形象。虞世南也正是想给人一种这样的书写态度,想追求从“绚烂至极”到“复归平淡”的转换,虞世南清淡的韵致,简淡的笔迹,也告诉后学者以“平常心”书写的真谛,虞世南书法师承智永,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所以他的书法间接受到王羲之书风的影响,此碑中不难看出虞世南二王小楷的笔法精髓,一方面吸收了王羲之书法的韵美和简淡,另一方面吸收了王献之结体的舒展和偏长,虞世南书法不比欧阳询书法,欧阳询书法顿折较多,比起虞书显得铁骨铮铮,虞则显得含蓄浑穆,得君子藏器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