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鼎进入长安后,朝中群臣公卿认为又一次升官发财的机会到来了,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极尽吹捧奉迎之能事,将此鼎誉为旷世珍宝、天下罕见之神品。更有阿谀奉承之徒如齐人公孙卿等,觉得只是一味吹捧尚不足以引起皇帝的重视,便引经据典,较其他人更胜一筹地趁机进言道:“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而后又借一个叫申功的古人之口奉迎道:“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
齐人公孙卿等一番云遮雾罩的吹捧和花言巧语的谄媚,搞得汉武帝激情喷涌,热血沸腾,既然得宝鼎预示着兴旺发达,又可同上古时代的黄帝一样上泰山封禅,而上泰山封禅又可以得道成仙,这样的好事怎能错过。于是,汉武帝下令群臣公卿迅速制订封禅的礼仪,以备登泰山之用。
封禅之事,不过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到底是什么样子,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已说不清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因梦想得道成仙,曾到泰山封禅,据说因不明礼仪,结果到泰山后遭到暴风雨的袭击,给后人留下了笑柄。而自秦始皇至汉武帝又过了八十余年,这封禅的礼仪就更难以弄清了。但既然皇帝一心想要封禅成仙,齐人公孙卿等当然不能失去这个难得的讨好机会,很快按照古代传说和自己的想象制作了一套封禅礼仪和礼器。当汉武帝将这套礼仪、礼器出示给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等人观看并征求意见时,司马谈等群儒却依据《尚书》、《周官》、《王制》等古典留下的线索,固执地认为齐人公孙卿等搞的那一套与古代不同,纯属胡闹,根本不能启用。当汉武帝问搞个啥样子才能合乎古礼并不算胡闹时,群儒们又言从殊,难以作出一致的结论。齐人公孙卿等眼看好事行将流产,便攻击司马谈等群儒只知拘泥经典,不知因时制宜,于是朝堂之上引爆了一场激烈的礼仪之争。就在群儒与公孙卿之间吵吵嚷嚷、相互指责又各不相让之时,焦躁难耐的汉武帝一气之下,索性抛开公孙卿与司马谈两派,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与侍中奉车子侯等人去泰山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封禅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