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台宗的初创
(五)《摄论》的弘传
梁朝时,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的印度僧人真谛从扶南(今柬埔寨)来到建康,受到梁武帝的礼敬。后因遭侯景之乱,乃颠沛流离于东南各地,晚岁留居广州。据僧传记载,真谛所译经、论、记传等共64部、278卷。真谛的译经虽然范围甚广,但最重要的是唯识一系的《摄论》,使无尘唯识的《摄论》要旨得以在江南弘传。此后,其弟子僧宗、慧恺、法泰等都宣讲《摄论》,法泰的弟子静嵩还在北方弘传《摄论》。
(六)三教同源与真神佛性说
在南朝佛教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梁武帝以“菩萨皇帝”的身份参与其间,提出了一个更富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即三教同源和真神佛性之说。梁武帝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提出佛、道、儒虽旨趣各不相同,但各有妙用而不可偏废。三教之中,佛教至上,儒、道皆源于佛教,孔子、老子是为如来弟子,从而建立了一个以佛教为主体,儒、道为辅翼的佛学理论。真神佛性之说的主要论点是:真神即人的善性,佛性虽众生具有,但要通过修心以保持神明,行善以恢复心神清静,才能除去无明和诸般烦恼,求得佛果。同时,般若学主张客观万有为空是因,涅槃学主张佛性常住是果,二者不分主次优劣,而相互联系、补充。梁武帝的三教同源说是儒、佛、道三家矛盾斗争的产物,是其调和三教矛盾,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需要。真神佛性说则是对佛教内部不同学派间的矛盾的调和,也把佛教的佛性与儒家的善性糅合在一起。因此,梁武帝的佛教理论本身是十分肤浅的,并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意义主要在于政治上对儒、佛、道三教之间的关系作了总结,建立一个三教并重、三教兼容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作为维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