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初的几家企业没能迅速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产品缺乏技术壁垒或政策壁垒,而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就会走到第二条路上去,即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争的行列,市场从初级竞争过渡到无序竞争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价格大战和广告大战,市场进入混乱状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拼杀,多数弱小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市场进入完全竞争的阶段,只剩下一批大型的企业参与竞争,这些企业谁也吃不掉谁,市场进入僵持阶段,中国的家电市场基本上就属于这一类。
第三种情况是,在无序竞争阶段,一些企业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第一方阵,后面的企业逐渐被甩开、被淘汰,经过几年时间完成了优胜劣汰的全过程,进入垄断竞争。中国的饮用水和啤酒市场基本上就属于这一类。
所以“第一”在中国不灵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恰当的一面。说其合理是指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还没有实力走第一条路,不能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形成垄断地位。大多数成熟的行业,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都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无序竞争,才进入完全竞争阶段,浪费了很多资源,到最后也没有到达垄断竞争的状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家电企业普遍不做市场细分,根本没有市场定位)。说其不恰当,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了解竞争状况的演变过程,片面地将“第一”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客观环境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