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期卡特尔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初到1893年建立莱茵威斯特法仑煤业辛迪加(Rheinisch-Westflisches Kohlensyndikat)为止,是卡特尔化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卡特尔的主要形式是价格和份额卡特尔,它主要流行于诸如煤炭、钢铁、钾盐等单一产品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1893/94年到1914年是卡特尔化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卡特尔发展的特征是急剧扩张。特别是帝国法院于1890年和1897年判定卡特尔为符合营业自由原则的联合和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后,卡特尔的发展呈现加速趋势,不仅出现了许多跨地区性的企业联合,卡特尔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卡特尔化的这两个发展阶段可以从其数量变化中看得一清二楚。1866年普奥战争前德国有4个卡特尔,1875年有8个卡特尔,1887年有70个,1890年有117个,直到1895年,卡特尔数量也才增加到143个。此后卡特尔数量出现爆炸性增长,1910年达到673个,1914年时则已增至700个左右。
卡特尔化对德国经济的影响相当大。1905年德国共有366个工业卡特尔,最重要的卡特尔分布状况为:采煤业9个,冶铁业20个,五金工业7个,化学工业17个,水泥工业5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煤炭、钢铁、五金、化工、纺织、建筑、印刷等各个行业中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卡特尔化了。从卡特尔在各工业领域所占的生产份额也可以看出卡特尔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巨大影响力。以1907年为例,这一年各工业部门卡特尔的生产份额分别为:采矿业:7.4%(其中石煤生产82%,铁矿石38%,钾盐100%) ;制铁工业:49%(其中生铁26%,粗钢50%,轧钢生产59%) ;钢铁制品:20%;机器制造:2%;电气工业:9%;玻璃工业:36%;光学工业:5%。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越单一,卡特尔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前者以煤炭和钢铁工业最明显,后者以机器制造业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