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里科夫的病态性格有着普遍的文化定性, 他的内在矛盾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社会文明本身危机的一种表现。当理性、理想被褫夺, 自我、自由意志已失落而人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时, 他所剩的就只有感觉和本能这两样连动物也不缺乏的东西了。在人类的生存境遇中,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 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放纵意志, 无限的选择给人带来的肯定是痛苦; 但是扼杀选择, 扼杀自由意志与自我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幸福, 人类社会往往处于这种尴尬的处境中。
因此, 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主人公恐惧世界和生活, 极力逃避生活, 力求一切都生活在套子中, 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异化, 简言之, 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孤独个体的异化。而这又涉及对别里科夫形象的评价。
以往对这一形象基本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如通行的《语文》教材认为, 别里科夫这位作品的中心人物, 是一个“胆小, 保守, 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典型”; 而一度影响颇大的《外国文学史》也认为, 别里科夫“是一个旧制度的卫道者, 新事物的反对者”, 甚至有的评论文章称他为“不是警察的警察, 不是密探的密探”。概括地说, 别里科夫是一个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是一个反动、保守, 生性乖张, 墨守成规, 妄图扼杀一切新事物的“套中人”的典型, 是沙皇政府的帮凶和走狗, 旧制度的卫道士。而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揭露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极端利己主义的丑恶灵魂和充当沙皇专制帮凶的反动本质”。